迁都寿春,楚国在此落幕——考烈王记事③
迁都寿春,八百余年楚国在此落幕
——考烈王记事③
沈国冰
这是一次生死攸关的艰难抉择。
对于楚国和考烈王来说,这不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情。
没有乔迁之喜。
公元前241年,楚考烈王把楚国国都从陈城(今天的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)迁往寿春(今天的安徽省淮南市寿县)。
楚国800余年“七都六迁”尘埃落定,完成最后一次迁都。
最后18年余晖,照耀着楚国新都寿春。
18年后,楚国在这里终结。
楚国“七都六迁”
1
“楚”原本是一种灌木的名称,也叫做“荆”。从商朝起,北方的中原人就以“荆楚”来称呼今天江汉流域的南方地区和南方部族,比如《诗经·商颂》“维女荆楚,居国南方”。
“清华简”记载,商王盘庚的女儿妣隹征婚,楚部族的首领季连趁机追上了她,此后便居住在盘地,与妣隹生了怚伯、远仲两个儿子,他们被尊为楚人的始祖。可见楚人与殷人存在亲缘关系,这也为后来“楚不服周”埋下了伏笔,因为他们有前世有仇。
关于楚国国名的来源,“清华简”公布之前有多种说法。“清华简”公布后,其中的一篇《楚居》,记载了这样一个事情:鬻熊的妻子妣厉在生熊丽时难产,剖腹产后,熊丽存活,妣厉却因此死去。妣厉死后,巫师用“楚”也就是荆条,包裹其腹部埋葬。为了纪念她,后人称自己部落居住地为“楚”,这里的原住民自然就是“楚人”。因而,之后才有了“荆楚大地”之称。
《史记·楚世家》中记载西周初期楚国人的领袖熊绎的故事:“当成王之时,举文、武勤劳之后嗣,而封熊绎于楚蛮,封以子男之田,姓芈氏,居丹阳。”这一论述认为,商末周初,楚先人祝融的后裔从北方迁徙至“丹阳”。
楚人的祖先祝融,就是那个火神。火神祝融和水神共工打架,共工吃了大败仗,被火神祝融穷追不舍,以至于恼羞成怒,一头把不周山撞腰折了。这是记载在《淮南子》里的共工触不周山。
“楚鬻熊居丹阳,武王徙郢”,其意是说,楚国国都在楚武王时期从丹阳迁至郢,但也有说是楚文王迁都郢。古“丹阳”位于丹水和淅水交汇之处,即现在的河南省淅川县丹江口水库淹没区,因处丹水之北,故称为丹阳。楚国历史800多年,其中有400多年在丹江流域建都。之后,才迁都至郢。
也就是讲,楚国的国都一开始在河南境内的古丹阳,后来迁都至湖北境内的郢。
郢,楚国都城的代称,类似于“京”,是古地名。位于湖北省荆州市北面纪南城。郢字来源于“郧”,郧地是楚国的故土,楚国先祖在此生息立国,于是就将“郧”字的“贝”改成“王”以代指国都,此后迁都之地均称作“郢”。
有历史迹象显示,楚国是“七雄”中,最有能力和资本成为战国的终结者和中原的一统江山者。
这句话听起来有些复杂和绕口,直白地说,就是:当初楚国是最有希望最有可能也最有资本成为统一六国的国家。
只是后来,被秦国后来居上,取而代之。
难有雄才大略的王,楚国凭什么一统六国?
如果楚国多几个像庄王那样的英主,历史将会被改写。
庄王之后,楚国由鼎盛开始衰败,一直在走下坡路。
最为直接的表现就是,在和强秦的对垒中,只有招架之功、无还手之力。一路被秦国追着打,被迫不停地迁都,四处游荡。
曾经的“春秋五霸”之一,“战国七雄”之一,睥睨天下的“问鼎中原”,豪气冲天的“一鸣惊人”,皆为过往!
2
公元前278年,对于楚国人而言,是一个刻骨铭心的年份。这一年,秦将白起率领的秦军攻陷了楚国的国都郢。楚国的左徒、爱国大诗人屈原闻听这一惊天噩耗,悲愤交加,怀抱一块大石头,纵身投入汨罗江。
端午节即源于此。
春秋战国时期,只要国都被攻陷,就意味着这个诸侯国灭亡了。
可是楚国这个国家很奇怪,生命力超强。
目前历史可以考证确定的是,楚国一共有7个都城,迁都6次。
从立国开始,到楚文王时期,前后历时410年,楚国国都都在丹阳。
第一次迁都,郢都。公元前689年,楚文王即位。当时楚国势力已经深入江汉地区腹地,为了震慑江汉诸国,扩大楚国的影响力,楚文王就把都城迁到现在的湖北荆州市以北的纪南城。
第二次迁都,鄀都。公元前514年,吴国趁楚平王驾崩,楚国国内形势动荡不安,发兵进攻楚国。公元前506年,吴国再次进攻楚国。楚国大败。公元前504年,楚昭王将都城迁到鄀城,也就是现在湖北襄阳市宜城。
第三次迁都,鄢都。鄢都应该算是楚惠王的别都,因为他住在鄢都,国家政务都是在这处理的,因此这就成了楚国的第四个都城。
第四次迁都,陈都。公元前278年,秦国发兵进攻楚国,在名将白起的指挥下,郢都、鄀都、鄢都都被占领,楚顷襄王不得不迁都,将都城迁到了陈都,也就是现在河南周口市淮阳区(原来的淮阳县,后来改设淮阳区)。
第五次迁城,钜阳。楚顷襄王去世后,楚考烈王即位。为了躲避秦国锋芒,就把都城从陈都迁到了钜阳,现在的安徽阜阳市太和县。
庞桂云 摄
第六次迁都,寿春。公元前241年,楚国联合其他五国进攻秦国,在函谷关吃了大败仗。这次军事行动的牵头组织者是楚国,指挥长是楚考烈王,楚国宰相黄歇具体负责联军的军事行动事务。考烈王极为担心秦国报复楚国,就把都城迁到了寿春,也就是现在的安徽淮南市寿县。
3
从公元前278年至公元前262年,楚顷襄王在陈都苦心经营16年,也苦苦支撑16年。
在陈都,楚顷襄王把楚国的权力交给了他的儿子熊完。
公元前262年秋天,在左徒黄歇舍命帮助下,太子熊完得以成功从秦国逃回楚国,并成功继承楚王之位,是为楚国考烈王。
公元前263年,这是楚考烈王元年。
考烈王接手的楚国,是一个烂摊子,他毕生都在殚精竭虑,想把手中的烂牌打好。
考烈王担任楚王10年后,经过春申君的治理,东迁后的楚国逐渐恢复了军事实力,楚国先后取鲁、莒,与魏国联手救赵邯郸之围。楚国休养生息,不与秦国发生大规模冲突,取得了一定的发展。
彼时都城陈城,其地理位置距魏国、韩国较近,且周边均为平原,无险可守,从都城防御角度而言,没有足够的战略纵深。因此定都于该地,只是楚国为避强秦的权宜之策,仍需寻一个固定、安全,适合定都的城市作为都城。魏国安釐王在位期间,先后对楚国军队开展军事行动,魏国先后进攻了睢阳、上蔡、召陵等地,此三处均距陈城不远,分别位于陈城东北、西部、西南,对陈城构成了一定的威胁,迁都迫在眉睫。
事实上,迁都钜阳后,楚国已开始营建新都,或者说,在陈城之时就已经开始营建新都。钜阳不过是一个过渡。春申君黄歇封于淮北十二县,其受封可能肩负着营建楚国新都的重任。这在当时应当属于楚国的国家机密。这也能解释这样一个历史之谜:钜阳虽然也是楚国的国都,却鲜见遗迹的根本原因之所在。
陆兴梁 摄
寿春城位置险要,其北为淮河、八公山,有天险可依;而通过淮河北岸支流又能极为便利地与中原各地联系,选择该地作为都城,拥有东南部大片腹地,又北距中原较远,有战略纵深,是理想的建都之地。
公元前241年春天的一个傍晚,经过长途跋涉,在重兵护卫下,考烈王庞大的车队进入绵延起伏的八公山中。
此年,太子熊捍27岁。这一年,考烈王49岁。太子熊捍和父亲考烈王同乘一辆马车,紧随其后的一辆马车上,是考烈王宠爱的王后、太子熊捍的生母李环(也叫李嫣)。
群山傲立,气象万千。
考烈王慈父一般的眼神,万般宠爱地看向太子熊捍。
新都寿春的城廓清晰可见。
封面图片 陆兴梁
声明: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侵删
责编 杜 瑶
初审 孙继奎
终审 沈国冰